「你還小,媽咪幫你!」「等你長大再學就好!」當寶貝想要幫忙洗碗、擦桌子,或是自己動手穿衣服、鞋子時,你經常會這樣對他說?寶貝真的還太小?到底要大到幾歲才有能力做這些事?還是,其實是媽咪的觀念不正確?

 

身為媽咪,尤其是全職媽咪,要做的家事總是百百種,有時為了準備出門,媽媽自己還沒準備好,為了幫寶貝穿衣服及褲子就已經手忙腳亂…,到底我們還要幫自己的寶貝到什麼時候呢?

 

台南大學教育學系林進財教授某次接受訪問時,提到一個重要觀念:21世紀決定孩子未來的關鍵就在於「會不會做家事」!在父母過度的保護下,現代的孩子,不論是大孩子或小孩子,很多已經失去了做家事的機會及能力,然而小小孩大約從2歲開始,其實就開始有學習家事的慾望,而正面對小小孩的你,會怎麼回應孩子的需求呢?

 

寶貝篇

孩子到底行不行

幼兒仍在發展階段,所以並不會要求孩子「分擔家事」,而是利用做家事的時間學習;當寶貝想要自己做一些事情時,就代表他已經準備好開始做家事了。但是家長要注意衡量寶貝的能力,以寶貝自己可以完成的事評估下一階段他可以做到多少,來避免孩子的危險及挫折感。

 

《小廚師》的作者蔡穎卿,從20092月開始,舉辦了「小廚師」的活動,當中所呈現的,就是一群從幼稚園到國小的孩子,為他們的父母親烹調一套從前菜到甜點的正式午餐;從早上9點父母送他們到餐廳,在廚房中從備餐、點菜開始,到父母用完餐,結束時的洗碗、收拾,完整的做完一個餐廳所需要的所有工作。當天蔡穎卿會控制客人的人數,並不接受第二輪的訂位,讓所有的孩子能接受到所有教學與實作。

 

在她的書中,我們看見了孩子可以做的任務,比想像中多很多。小廚師的工作曾經有一批小朋友的成員是:1個小班、1個中班、2個大班、2個小一和一個小二的小朋友,蔡穎卿和家長一樣,從一開始的緊張害怕,在看到兩個能幹的小朋友無論什都想做、也都能做的情況下釋放了她的緊張心情。

 

為什麼不行

是孩子不行,孩子家長「認為」孩子不行?在《小廚師》中,蔡穎卿就將父母對帶領孩子做家事的心理障礙做了幾點歸納:

1.不耐煩:父母常因時間有限而無心跟孩子一起工作,寧可打發他們離開。

2.不放心安全問題:如果切到手怎麼辦?如果打翻要清理,如果打破會受傷。

3.不放心孩子的工作品質:父母在放手之後常覺得孩子無法把事情做好,但想到教育的重要又願意讓他們淺淺的參與。點到為止或中途被停止的片段工作,很難引起孩子對事務的喜歡與深解其味的樂趣。

4.不忍心:覺得交付太重。

5.質疑孩子為此付出時間是否值得:父母總以為,每一分時間都可以用來創造成績,因此,如果把某些時間拿來做家事就好像是一種浪費,使他們感到不安心。但我們忘記了,事實上,沒有任何一個人有辦法成天只做功課、讀書;適切的做一些家事,才是生活裡的正常情況。

 

現代生活比以往方便很多,物質或生活需求是唾手可得,就算什麼事都不會,也能活得舒服、有吃有玩,因此若父母再剝奪他們做家事的機會,以及體認每個人都該對生活有所貢獻的基本認識與訓練,那孩子的問題是會層層擴大的。蔡穎卿在「小廚師」的活動中,就保有了「提供孩子一份完整工作的機會」、「積極採取行動、慢慢期待成果」與「歡迎他們進入家庭真實的生活運作」這幾個突破點,因此無論是在活動中或是家裡,孩子都應可以有很不錯的表現。

 

來,試看看!

在幼稚園中,由於是團體生活,寶貝們有非常多的機會練習做自己的事情,即使在家中都有幫手的孩子,到了學校在老師的鼓勵下也能有很好的表現;舉例,有個班上的孩子生活起居都是由外傭負責,一次在學校喝養樂多時,就非常直接的將養樂多拿到老師面前說:「幫我開!」,老師只說了一句:「我想你可以自己來」,孩子便自己回座位打開了養樂多!由此可見其實孩子不一定是不會,只是有時候缺少了嘗試的機會而已。

 

從家事中成長

很多父母也許不禁會問:孩子這麼早學做家事有好處嗎?做家事的重點並不是孩子在技能上的熟練,更進一步所學到的成就感、態度才是重要的潛能力。在學習的過程中,家長可以注意孩子今日和昨日有什麼不同,發現的任何一點都可以視為孩子的進步,當中給予孩子的鼓勵會使得他們獲得自信,也得到處理事情及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
 

媽咪篇

寶貝我們一起來

有一個孩子中班時會在家中做家事、大班時就已經可以幫助家裡準備飯菜及切菜;孩子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,端看家長如何放給他們做,提醒家長小孩特質也是需要注意的一項重點,前面所舉例的這個孩子天生氣質是比較有責任感的,加上發展已經成熟,就可以開始帶著孩子做家事。全職媽咪由於整天都需要在家中處理家事,有時可帶著寶貝一同做事,除了減輕媽咪的負擔,更是學習的好機會。

小廚師的活動中,蔡穎卿便是用:「來!我們來…」作為帶領孩子做事的開頭,這代表的是我與你在一起,也可以是「你來做什麼,我來做什麼」的分工示範;這當中有各自努力、彼此鼓勵的氣味,也有時間管理的認識以及已經採取行動並掌握進度的感受。與其要督促孩子做這個、做那個,不如邀請他們一起來工作。你可以考慮把「來,我們來…」當成是你與孩子要成為一生美好工作伙伴的揭幕語。

 

循序漸進,一步一步慢慢來

孩子做家事應以循序漸進為原則:一開始讓孩子先做自己的事,包括收拾自己物品、刷牙洗臉、穿鞋穿衣及吃飯等等,待孩子將自己的事情做好時,就可以進一步做與「家中」有關的事情,例如當孩子已經可以自己穿脫衣服時,就練習將衣服掛上或是摺起來。蔡穎卿認為,帶孩子永遠是一步一步來,該走時不要跳、該跑時不要停;一方面要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消化,另一面也需要給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。

開始做家事時,建議家長可以先示範一次給寶貝看,並帶著寶貝實做;以擦桌子為例,父母先擦一次桌子給寶貝看,並示範要如何擦才會擦得乾淨,從簡單的桌面開始,當寶貝已經可以將桌面擦拭乾淨時,再帶著他注意桌角或細縫等要比較細心的地方。

 

實際來做看看!

家事的內容可以從簡單到難的方式,從孩子可以做的工作開始:

摺衣服

這是最簡單也安全的家事,孩子一開始可能會摺的亂七八糟,但是開始做就是一種學習,家長帶領技巧會讓寶貝越來越進步。

收拾

寶貝每天玩玩具、看書等會把很多東西翻箱倒櫃的拿出來,結束時的收拾應該培養成為一個良好的習慣,從收拾自己的東西開始!

丟垃圾

適合小小孩的家事,從吃完的餅乾包裝、衛生紙等小東西開始,讓寶貝自己把東西從身邊拿到垃圾筒丟掉,久而久之寶貝就會知道垃圾要丟掉、及要丟哪裡囉!

 

寶貝,那個太難了!

有些工作對寶貝來說似乎是太困難,但是寶貝好喜歡做,又不想打斷他的興致…不想打破碗,又想要順利做家事時,其實有很多方法可以變通!蔡穎卿在書中提到,遇到困難時,細心觀察、遇到困難便立即變通,使孩子成功完成任務的機會不斷提高。她在與幼兒共事時,便觀察其能作的工作內容,再稍加簡化某些不適體能的負擔,譬如太小的孩子就只讓他們運送碗盤規位,就不站洗碗槽。書中還提到一個一年級的孩子可以用一個托盤端著四杯咖啡,從吧台穩步走來;蔡穎卿說,信任沒有辦法憑空而生。她之所以認為那孩子端四杯咖啡沒有問題,是因為之前已經逐步帶他做過一些家事,才從了解產生信心。所以,她很鼓勵父母和她一樣,花時間專注地陪孩子做事,再從中發現、期待往前發展的可能性。

 

再困難一點的家事,有時家長就必須要考慮孩子所使用的工具;例如掃地雖然是安全的家事,但是太大的掃把並不適合學齡前的幼兒使用,建議若要讓小小孩掃地,就應該準備手拿式的小掃把。危險的工具家長就應謹慎考慮孩子是否適合,例如刀具的選擇,若孩子想嘗試切東西時應給予他沒有危險性的塑膠刀子。

 

越做越糟糕?

有時父母不讓孩子做家事的原因,可能是認為孩子會把家事越做越糟,甚至是掃地越掃越髒!除了多給孩子機會學習以外,當父母在收尾時,若覺得現場太過凌亂,可以想一想該如何避免,下一次寶貝還要嘗試時,父母就可以先做準備。開始做的時候,父母也可以先想想後果,決定要給寶貝做多少、做多久便可以使得寶貝的工作更加順利!

 

寶貝已經可以自己獨當一面了嗎?從小地方開始培養起,適時的給予協助及提醒,最重要的是在寶貝做到的時候給他們大大的鼓勵,並告訴他們你認為好棒地方在哪裡,每一個寶寶都可以做到簡單的家事,更進一步培養他們的責任感;可別小看小小的家事,將來可是會演變成大大的能力喔!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幸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